今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为已故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这件事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鼓励了所有为事业打拼的当代女性渤海股份,也再次展示了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风采。
在第一代建筑师中定位林徽因
回首百年前,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过元熙、哈雄文等二十余人先后于1918~1937年间入读宾大,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那段激荡的岁月中,快速变化的思想观念与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构成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所处的社会氛围。
在《华厦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一书中,建筑师、东南大学教授童明提到,对这批建筑师的研究,蕴含着更大的重要性,他们是近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童明的爷爷童寯曾是梁思成的同学、室友和同事。童明把对这一代人资料的爬梳整理称为“无底洞”,也认为从他们的精神财富中,可以总结出经验,指导建筑师们更好地回应当代问题。
鲜为人知的是,林徽因的学位追授,与长达十年的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研究与推广关系密切,这段时间里,中国学界与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围绕这群历史人物,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宣传,举办展览、会议等活动。
2015年,童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档案馆查阅,发现关于这一代中国留学生的资料很少,还不如国内现有资料丰富。他与档案馆馆长威廉·魏特克交流后决定,整理散落各处的资料,以展览的方式来完整呈现。
一系列展览在最近7年中陆续呈现。2017年,“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展览介绍了20多位中国留学生当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成就,4个月的展期中吸引了专业界和大众的关注。
这次展览开了个好头,“基石”展成了一个滚动更新的项目,不断推进学界的合作研究,扩大公众对这代建筑师的了解。2018年,“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2019年,“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
2023年1月,童明编著的《华厦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学业建基”和“归国贡献”两部分,介绍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教学方法和这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他们归国以后在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成就。这本书成为理解这一代杰出建筑师的重要资料。
2022年1月,“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为林徽因补授学位的事,与这次展览直接相关。童明告诉第一财经,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在展览中看到了林徽因,她和孙熙明是其中仅有的两名女生。
斯坦纳从展览中得知,因为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没有拿到建筑学的学位证书,但她的建筑学相关课程成绩非常优秀,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非常高。斯坦纳对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直很关注,他开始在学院里发起为林徽因补授学位的流程。2024年5月18日林徽因毕业百年之际,终于举办了学位补授仪式。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代领证书。
十天后,“蓝图: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展在四川宜宾李庄国际营造学术交流中心开幕,这是系列展览的最新版本。展览结合林徽因的“正名”,把焦点拉到了被童明称为“革命圣地”的李庄。抗战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在李庄生活了5年多,营造学社最重要的成果在李庄产生,对建筑学界的意义不同凡响。
这次展览除了侧重梁林等人在李庄的历史成就,也考虑到李庄古镇现在作为文旅目的地的特点,作了通俗化的展示,以吸引公众关注。展览中还增添了林徽因学位补授的内容,包括补授证书仪式的视频和对宾夕法尼亚大学方面的采访。一位副校长、弗里茨·斯坦纳院长、威廉·魏特克馆长和几位学者都在受访时分享了观点。
斯坦纳和魏特克都到李庄出席了开幕式和研讨会。他们这次来华,也到南京出席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创始人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回顾展“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的开幕式。对林徽因的关注,使中外学者们更紧密地产生了联系。童明认为,李庄展览比2022年宾大展览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给美国客人们“反向上了一课”,特别是反映出了当时的建筑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作业和各种训练。
理解“宾大一代”的现代意识
策划多轮展览,让童明体会到,展览比书籍更加平易,更可视化,大众更容易接受。“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起源的话题,以前主要局限在小圈子里,偏专业。建筑学没那么高深,它是跟日常生活交界面最多的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也是多方向多学科交叉的,有非常好的价值。”展览把宾大一代建筑师带到更大的社会文化范畴中,让大众来理解他们,这很符合童明的初衷。
另一方面,展览也是一个信息和资料汇聚的过程。童明提到,历史的状态就是很多处在迷雾之中,需要不断回溯和发掘,才能把原本的过程呈现出来。“它的重要性在于,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很多历史信息损耗掉了,人们看到的不是特别真实,这也会对我们今天的很多思考和一些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林徽因和同学们当时在宾大学习的“布扎”(Beaux-Arts)建筑教育体系,在展览和《华厦基石》一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布扎”源于法国,本意是“美术”,简言之是以艺术创作的风格展开学院式的教学,19世纪末传入美国,也影响到了当时世界上处于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众多国家。192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美术学院,建筑系从理学院分离出来,成为美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徽因入读后,就是以美术系学生的身份,选修建筑系的课程。
童明在《华厦基石》中分析了“美式布扎”的影响及其后续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布扎”在法国是培养国家建筑师的,专门设计能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建筑。而美式“布扎”培养出来的建筑师,能回应商业社会的需求,能适应快速变革的新世界,在城市化、工业化时期设计出风格强烈、功能多元的建筑,“能将壮丽的古典传统,应用于美国独特的新建摩天楼的设计之中”。
童明认为,“布扎”是一个好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多元化。今天我们似乎把“布扎”的出现归结于非常简单的理由,说这是现代建筑出现之前的一个古典或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好像当时的人接受了一种非常明确的、系统性的教育。实际上恰恰相反,20世纪初美国的建筑教育也是一片混沌,多方面地接纳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域的思想脉络,还要考虑美国本土的现实状况。
“这批中国学生在宾大接受的建筑学教育也是多元化的,课程有着不同的价值导向。有类似古建测绘的课程,这是非常传统的,学生得去研习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建筑,再来发展自己做建筑设计的能力。但是课程也有很多关于现代建筑的,有摩天楼、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内容,有现代建筑所包含的一切。”
童明特别指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做法是超越他们那个时代的。比如,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很多工业类型的建筑,了解到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很多新材料的应用、新的力学计算方式的融合、新的建筑类型等,现在看上去也令人耳目一新。
“他们不仅设计非常古典优雅的美术馆、纪念馆、纪念堂等,还有百货公司、高尔夫球俱乐部这样的建筑,都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断冒出来的新课题,当时他们都在接触,进行演练和操作。这给我们展开了一种多向性的面孔,不仅研究传统,更多是朝向未知的现代建筑未来发展方向去进发。”童明认为,人们谈到100年前的人和事,容易直接联想到传统,但去理解当时的人如何展望未来是更有趣的。
“在他们那个时代,机器工业已经开始普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事物,包括金融业、服务业等都已经出现端倪。纽约帝国大厦建造于1930~1931年,今天回看起来是工程学的奇迹,这个项目大体上也是在这一代宾大学生当时就学的时候,在美国看到的现实发展情形。”
一提到过去的建筑师,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文艺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建筑,但在童明看来,透过“林徽因和她的同学们”,我们能看到建筑学曾非常打动人心、能激励人的精神。
(图片由梓耘斋建筑工作室提供)
《华厦基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童明 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年1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佟鑫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在城市更新浪潮中,该向100年前的建筑师们学些什么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一代中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业主或市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都是革命性的。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13分钟前 千年古建筑IP“活”起来,中国沉浸产业如何极致出圈在“沉浸体验”产业方面,中国在项目数量、消费市场规模、投资规模和总产值方面均居全球首位。
06-06 22:53 谨防“躬匠精神”向中国蔓延 | 记者观察中国车市也已经出现过关于新能源汽车排放造假、采用非车规零件等争议。
06-04 18:35 City Walk背后的自由追寻意识和赋能街区新时尚生活观察 05-26 12:55 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杜挺被“双开”经广东省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广东省委批准,决定给予杜挺开除党籍处分;由广东省监委给予其开除公职处分;终止其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资格;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渤海股份,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05-21 22:0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