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最早的街,过后都叫做老街。”——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老街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是岁月长河中的珍贵遗产,对于当地市民来说,老街是他们成长的地方,是心灵的归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青浦地处江浙沪交汇处,境内江河纵横,水路四通八达,特别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县后,青浦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依赖发达的水路交通,金泽、唐行(现青浦老城厢)、朱家角、练塘、白鹤、重固等众多市镇相继兴起,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布、粮、盐等商品集散地。然而,随着近现代陆路交通的兴起,河运逐渐衰落,青浦那些因河运而兴、依水而建的市镇也渐渐没落。它们有的整体搬迁,只留下空无一人的街巷静静矗立,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有的填河成路,推屋造楼,把小巷深弄变成了成排的楼房。然而,总有那么几条老街幸运地留存了下来,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地区、这座城市的过往。近年来这些老街陆续被修缮整理,成为人们探寻当地历史、感受城市记忆的重要路径。
练塘老街
基于江南水路交通的便利,中国古代江南市镇的布局大多沿河而建,那些人工开挖的河道通常被叫做塘河,沿塘河而建的市镇街道往往被命名为上塘街、下塘街(在古代河道的北和西为上,南和东为下)。上塘街多为店铺,用于商业贸易;下塘街多为住宅院落,用于生活居住。青浦的练塘老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练塘是陈云的家乡,原名章练塘,位于江浙沪三省黄金交汇处,以“鱼米之乡”“茭白之乡”闻名遐迩。练塘建镇已有1100多年历史,五代十国时晚唐刺史章仔钧携夫人练氏镇守于此,因多水塘,故名章练塘。据清光绪年间《章练小志》记载,“练塘东西长九里,南北袤六里,湖滨接荡,四面皆水,为吴越分疆之要点,淞沪西北之屏藩。”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水系,明清时期更是商贸繁荣、米市兴盛,呈现出“民居稠密、百货具备”的繁荣景象。据记载,当时古桥有十八座,各种寺庙、道观、祠堂和教堂共有十多处。时至今日,昔日的练塘八景:九峰列翠、三泖行帆、塔院晓钟、西来挹秀、天光古刹、圆通朝爽、明因夕照、鹤荡渔歌,已成为历史记忆,但我们依然能从保存较为完好的练塘老街上一窥当年的盛况。
练塘老街由东西走向的市河(三里塘)两岸的上塘街(现名东风街、前进街)、下塘街以及与市河交汇的李华泾两岸的下塘街44弄、43弄共同组成,整体呈“丁”字形布局。绵延不绝的河岸两边,明清以来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老街上已经确认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陈云故居),区县级文保单位有9处,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有8处。老街范围59公顷,明清建筑群总面积达100683平方米,由“陈云纪念馆”建筑群、上塘街建筑群、下塘街建筑群和李华港建筑群四个建筑群组成,区域分布清晰,上塘街多为商业街模式建筑,建筑多为连续的两层楼,门面临街,屋后临水;下塘街多为民居宅院盟配资,圆头山墙,粉壁黛瓦,前门沿河。深宅、长廊、幽弄、过街楼、河埠头,呈现出古朴、恬和、幽静的风貌;位于李华泾西岸的李华港米市码头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过街楼和烟雨长廊,为商贾和路人提供休闲、避雨的场所。元、明、清等不同时代不同造型的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横跨在市河之上,船行桥下、人走桥上,桥影、船影、屋影、人影在微波中轻轻荡漾,把江南水乡的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高屋窄巷对街楼,小桥流水处人家”正是练塘老街的真实写照。